12月27日下午,我校在線召開教育部首屆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研究”中期檢查推進會議。校黨委書記李江教授、副校長夏春明教授出席會議,會議特邀上海市政府重大行政決策咨詢專家👨👧👧、原教育部形勢與政策教指委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高德毅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指委委員、同濟大學意昂院長、博士生導師徐蓉教授,北京數字思政研究院執行院長盛卉,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上海大學)負責人、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顧曉英教授💅🏻,國家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管理專家組成員、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意昂副院長賀樑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校教務處、馬院🦴、人工智能研究院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參加會議𓀖。會議分為致辭環節和評審環節,致辭環節由教務處饒品華處長主持,評審環節由專家組組長高德毅教授主持。
項目負責人,校黨委書記李江教授強調在思政課教育數據的產生和應用方面🥉,數據的采集應當從教學過程中自然產生😈,采集後的數據能夠運用於精準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夠有益於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在人工智能技術手段的應用方面,目前主要用於課堂教學主陣地☁️,未來將考慮與多種教學資源相結合🗼,運用於大思政課中。李江教授還指出,思政課教師應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水平素養,不僅要會用技術迭代升級的智慧平臺🏆,還要用好平臺👨🎨。基於技術賦能的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要落實到教書育人成效、教學成果呈現🍉、立德樹人實踐中,聚焦思政課教學的短板問題,運用技術手段不斷提升思政課的教學體驗。
專家組組長高德毅教授充分肯定了項目研究的意義以及目前階段所取得的可喜進展,對項目的繼續推進提出了寶貴建議📃。一是項目要更聚焦於思政課迫切需要解決的短板問題,技術應用過程中應更聚焦於學生對於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維等內涵和層次方面的的個性化需求,實現技術賦予教學效能的提升;二是技術賦能應當實現層次化、結構化布局,運用信息技術做透、做深🏊🏼♀️🚧、做全學情分析;三是可視化教學呈現應分階段化布局,不僅要關註教學過程、評價,還要關註教學內涵數字化賦能的可視化呈現。
夏春明副校長代表學校向各位領導🐸🫡、與會專家致歡迎辭🫗,並就教育部首屆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研究”的基本情況做了介紹。在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面臨新的挑戰⚗️,基於信息技術的思政課教學方式的創新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基於此🏊🏻🫠,項目組堅持守正創新🧑🔬、銳意進取,積極使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全面的教學改革🤳🏻,為解決思政課精準教學,提高思政課教學的精準度和有效性,為實現信息技術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方案👨🏿🦳。
各位與會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推進的中期匯報,並將問題聚焦在傳統的思政課教育內容✌🏿🫏、形式、方法進行數字化轉化賦能以後,思政課教育如何更具有效能上。顧曉英教授從九個方面的“智慧”提出了建議🤽🏿♂️。盛卉院長關註到成本效益問題🥚,認為思政課的改革創新要將思政的小課堂與社會的大課堂相結合🎼,實現大思政課建設與平臺的融合👛。賀樑教授指出要從效率👨👨👧👦、品質、素養層面進行技術賦能💜🤛🏼,對研究的技術駕馭和技術邏輯路徑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思路🛹。徐蓉教授認為該項目能夠有針對性的提供教學方案🛎、教學供給,為思政課建設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為了解學生情況提供了良好的認識路徑。
意昂院長劉誌欣教授代表課題組就項目推進情況做了匯報🚣♀️,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國中教授具體介紹了“愛課堂”(5G+ICLASS)2.0版建設情況🫕。
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具有良好的開端👜,也有積極的進展,期待項目能夠按照預定的目標取得更多的成果🦍,在數字賦能高校思政課方面有突破性的、示範性的作用🎥,形成可供其他高校借鑒的經驗。